本站支持QQ登陆!微信客服号:LunCangNet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“妈妈,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家,我想同学们了……”12岁,对每个女孩来说,是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年龄,而南安仑苍镇园美村的倩倩(化名)却只能待在医院里,每天陪伴她的,是化疗器械和各类药品。
今年4月,倩倩因反复腿疼被送往医院检查,几经周折,被确诊为骨肉瘤,目前就诊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。据倩倩的主治医生介绍,治疗这个病,至少还要准备50万元。 “倩倩是我们的骨肉,虽然医疗费昂贵,但只要有一线希望,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救治女儿。”近一段时间的求医之路,让倩倩的父亲李建能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,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,每天都互相鼓励着。
01 突如其来的骨肉瘤 李建能一家四口住在仑苍镇园美村。 4日,记者来到园美村看到,李建能的家和哥哥、堂哥的家挨在一起。李建能的家在最外侧,仅有二楼两间卧室和一楼一间20多平方米的店面。倩倩和妈妈卓进端住一间,李建能和儿子住一间。
“以前从来都没有听过‘骨肉瘤’这个病,很难相信这么乖巧的孩子会患上这个病。”谈及倩倩的病情,李建能不禁声音哽咽,几度落泪。
他告诉记者,今年4月底,倩倩军训回家后,和家里人说脚疼。起初,他和妻子带女儿到镇里的医院检查,医生初步诊断是军训拉伤,开了止疼药和药膏。过了几天,倩倩的疼痛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,还摔了一跤,李建能夫妻便带着她前往英都镇卫生院检查。可这一查,医生竟表示,孩子的情况存在异常,建议到泉州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。后来,他们又辗转到泉州正骨医院,最后倩倩被确诊为骨肉瘤。 “是骨肉瘤。”医生的这句话,加上手里的诊断证明,就像两记重锤直接砸在李建能夫妻俩的头顶,晕晕乎乎的,大脑一片空白。
记者翻阅相关资料了解到,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骨细胞的癌症,为高度恶性肿瘤,其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,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最多见。骨肉瘤常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人群,患上这种病,如果不及时治疗,原发灶肿瘤会持续增大,甚至发生肺、腹腔、骨转移等,危及生命。 “孩子才12岁,我们费尽一切都要治好她。”李建能说。 02 治疗费用至少还需50万元 眼下,倩倩就诊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。李建能夫妻俩一个在家挣钱,一个在广州陪伴女儿。 “女儿平时最爱惜头发了,现在为了做化疗,头发都快掉光了。”说起女儿治疗的过程,电话中的卓进端几度哽咽。她告诉记者,骨肉瘤一般采取“术前化疗—手术—术后化疗”的综合治疗。现在,倩倩已经接受了3次化疗,后续还要再做5至6次化疗才能进行手术,术后还有漫长的化疗康复期。
“医生说倩倩继续接受化疗和进一步手术的费用,保守估计还要50万元。”在和李建能夫妻俩的交流中,记者得知,李建能身患肢体三级残疾,卓进端因为身体原因没办法上班。 “目前,家里就我打工挣钱,每个月工资不足4000元,要是赶上淡季就更少了,一家4口仅靠这点工资生活。”李建能告诉记者,之前为了给倩倩的爷爷和卓进端治病,他们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,还找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元。前年,倩倩的爷爷去世,李建能以为这条艰苦的路很快就走完了,后面和妻子再辛苦一点,争取把欠款还上。 然而,厄运接踵而来,倩倩被确诊为骨肉瘤,这让李建能夫妻俩身上的重担越发沉重。 “现在倩倩已经做了3次化疗,花了好几万元。”李建能告诉记者,女儿住院后,治疗费用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,目前家里负债累累。 03 全村踊跃捐款助力 病魔无情,人间有爱。 “您的爱心善举,可挽救一个12岁的女孩,一个完美的家……”6月25日,园美村“党建+”邻里中心发出的一封“大爱无疆 邻里互助 奉献爱心”倡议书,点燃了园美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。
原来,得知李建能家里的情况,园美村村“两委”马上发布倡议书并带头捐款,同时通过微信群、朋友圈发布求助消息。 50元、100元、200元、500元……看到倡议书后,大家纷纷伸出友爱之手,不断接力,短短2天就有400多名园美村和邻近村民加入接力,共募得善款超12万元。 “倩倩每次见面都和我打招呼,非常乖巧、可爱,而且小小年纪就帮忙干家务活。”村民李贻生一家捐了2000多元,希望能尽自己一分力。 爱心并不止于此。随着越来越多人帮忙转发求助消息,不仅是园美村村民和邻近村民,还有很多不留名的善心人纷纷加入爱心接力。记者了解到,截至7月4日,园美村已经为倩倩募集救助金20余万元。然而,大家热心捐助的善款对于巨额的医疗费用来说,只是杯水车薪。 “这段时间,大家都很关心孩子,也经常鼓励我,这些恩情,我们一家没齿难忘。”对于未来,李建能表示,只盼着早日凑够50万元治疗资金,让女儿早日战胜病魔。 如果您愿意伸出援手 帮助这位女孩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献出爱心
通过银行卡转账献爱心 卡号:6228480688263960579 银行:中国农业银行南安仑苍支行 姓名:李建能
扫描下方收款二维码献爱心 (李建能的微信收款码)
可将二维码发送至微信聊天界面 海丝商报 记者:傅雅兰
|